Document
中刊网——期刊资源领航者!
中刊网 > 不再“九龙治水”,云南洱海的水清了 统筹协调上做文章,让创新效能倍增 > 文章详情

不再“九龙治水”,云南洱海的水清了 统筹协调上做文章,让创新效能倍增


2021-03-05 06:45:0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这几日,云南大理,洱海碧波明净。波光映着朵朵白云、一抹蓝天、几树春柳,如诗如画。相约踏春、骑车、跑步、拍婚纱照……在新建成的生态廊道上,无论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脸上都漾着笑意。

几年间,洱海生态发生巨变。这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尽心竭力,也离不开云南省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有益探索。

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治理机制,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云南交出了新答卷。

各部门协调共治,让资源配置更高效

“几年前的洱海,可不是这样,高原湖泊的命运一度令人十分忧心。”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指挥部行政部副部长李学鑫说,随着多部门协力,一整套综合治理措施和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项目的实施,让洱海湿地面积大幅增加,为洱海构建起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最为直观的感受是水清了、沙滩和湿地恢复了,鱼和水鸟种类增加了,老人口中昔日的美景重现了。

洱海水透明度是多少?湖区水质和藻类数据有哪些变化?站在金河水质监测点船头,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要逐个了解数据。全面掌握洱海水质情况,须基于494个数据——每天对分布在洱海水面的19个采样点进行上下两层采样,再对38个水样逐一进行13项指标分析。

2007年起,王欣泽就来到大理从事洱海保护研究工作。以前“九龙治水”,但蓝藻水华曾频繁暴发。2014年建院以来,正是在省州市各级部门统筹协调下,科技资源得以高效配置,研究院持续开展洱海保护相关野外数据观测、洱海保护治理技术研究、流域治理应用示范等相关工作,为治理高原湖泊、因湖施策提供科技支持。

近三年来,研究院承担了洱海保护科研项目11项,建设了7座示范工程,开展了技术咨询服务项目41项,6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洱海保护治理。所主导实施工程涉及污水处理、湿地建设、湖湾水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这些运转有效的项目,持续净化和提升着入湖水质。

“经过多年积累,眼下,大理已初步建成以基础监测数据为支撑的湖泊生态观测系统数据库,内容涵盖了流域入湖负荷、湖区水质变化、湖区藻类、底质及沉水植被等方向。”王欣泽说,在重点聚焦湖泊保护研究的同时,他们还尝试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了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多个领域的合作和服务,多维度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云南省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放管服”改革,先后建立了科技计划绩效管理、科技项目“双随机”检查、专项设置动态评估与评价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建立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系统工程。”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告诉记者,为推进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近年来,云南省科技厅启动了专业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试点工作,全面组织、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同时,与科技部建立了会商制度,与省财政、经济、工业、环保、林业等部门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在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方面,及时开展了相关“四唯”清理,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清理,对制约创新的相关规定及时进行修订。目前,各项工作成效初显。

改革经费管理制度,让科研人员放心施展拳脚

昆明理工大学徐宝强教授是我国冶金行业的知名专家,也是该校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近年,由于科研和教学需要,他时常往返于云南几家冶金龙头企业和河南郑州等地的合作单位。“以前,去企业驻现场工作,有时连着几天做实验,最常见的问题是没有住宿费发票,回来就不能报账,也没有出差补贴。”徐宝强说,由于科研进展和支出,往往有不可预见性,难免为了“守规矩”而束缚了科研的手脚。

随着2019年昆明理工大学修订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如今,只要一周内提交对应的交通票据,就可以按“自主安排制”报销差旅费。“打通报销制度上的障碍,节省了精力,节省了时间。这是“自主安排制”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徐宝强说。

云南省科技厅、财政厅试点,昆明理工大学创新推出的科研项目经费“自主安排制”参照校外经验,增加了短期出差人员的住宿费条款,按新的规定,科研人员可以不提供住宿费发票,但必须提供完整封闭的城市间交通费票据。

“住宿费‘自主安排制’的实施,进一步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释放政策红利,优化科研环境,给科研人员松绑,释放科研活力。”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潘学军介绍。

昆明理工大学的实践,是云南省创新完善科技经费管理的一个缩影。

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云南省科技厅2017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修订了《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形成及导向机制,结合本省实际,明确“对具有明确政府目标、技术路线清晰、组织程度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以采取定向择优或者定向委托方式确定承担单位”的项目形成机制。明确通过定向征集、调研形成、主动点题、公开征集等多种方式遴选项目,并提出要通过“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实行网络评审。

在防止资金“跑冒滴漏”,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同时,简化科研仪器采购流程,提高智力密集型项目间接经费比例,实施科研项目学术助理、财务助理制度,将科研活动从烦冗的审批、烦琐的杂务中解放出来;放开科研机构及人员“手脚”,释放更多创新活力和热情。

延伸阅读

推动开放共享,让大型科学仪器“忙”起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各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持续一段时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都很热闹,33台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天运转,使用者中不少是来自校外的企业。

“目前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但通过学校开放基础设施,我们做了上千份反应评估报告。”南京泰华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锦飞说。

大型科学仪器是不少创新实验的必备条件,但是由于价格高昂、使用环境苛刻,一些中小企业无力购买。但与此同时,江苏省高校院所众多,大型科研仪器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以往受限于封闭管理、分散布局,有些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针对供需矛盾,2015年江苏省出台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推动开放共享。

“我们仪器设备校内外共享使用的时间比例各是50%。近两年,我们服务的厂家从原来的100多家到现在的300多家。”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业务室主任王昉说。

为进一步推进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开放力度,2018年江苏省科技厅成立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并从去年开始考核省属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的服务绩效,通过建立奖优罚劣机制促进开放共享。多措并举下,江苏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最新数据显示:江苏省100多家高校院所共拥有大型科学仪器超过了8000多台套,利用率超过80%,2019年服务收入超7亿元,服务单位5.6万家,其中企业超过3.1万家。

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副主任尤琛辉介绍说,他们正在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和运行补助机制,试点实施科技创新券,引导企业使用大型科学仪器,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翟冬冬

科技日报     2021-03-05

客服热线: 400-135-1886 在线QQ:80886731

备案号:冀ICP备19023034号-1    邮箱:kf@china-journal.ne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19063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冀唐零字第S08000148号

河北刊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6-2024 中刊网 版权所有